德国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设计
绿色开放空间是世博会的基本组成部分,风景园林设计师迪尔特·基纳斯特(Dieter Kienast)和卡梅尔·罗阿菲(Kamel Louafi)很好地运用了各地的园林景观语汇及植物特性,展现了一个个清新自然的环境景观,体现出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世博会主题的深刻理解。前者,在西部展区设计了联台林荫大道、波浪公园、地球花园等绿地,后者,则在克龙斯堡营造了发展花园、世博公园等绿色开放空间,这些绿地都被保留了下来,现己成为市区公园的一部分。
联合林荫大道
是世博会场地的中枢和主要绿色通道,种植了273种、460株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1]。这些树木种植于1998年,间距或疏或密,以便不同大小、不同形体的树木均能够得到充足的适应时间和生长空间;植物配置手法多样,或针叶树与阔叶树、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间,或外来树种与本土树种相邻,以此来象征全世界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寓意深远,同时,也表现了人类运用自然知识来营造绿色空间的高超技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地球花园(Earth Garden)
位于西部展区,占地约2hm2,由3个部分组成。北部主要是7座锥形草山,象征着全球七大洲人民济济一堂,共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其取名为“地球花园”的原因所在。这一区域还有一个非常小的场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一个高高的绿草鸟人扶着场馆的墙体,墙上是技术家斯蒂芬·斯克曾斯尼(Stefan Szczesny)设计的有地球各大洲图形的,名为“生活的世界地图”的壁画,表现了绿色地球上的生命主题,反映了人类保护自然的决心,是花园的点睛之笔。花园中部和南部主要是由树篱围合而成的休憩空间,既有规则式的网状空间,亦有各种密小空间,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使人们在绿色环抱中体悟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
发展花园(The Evolving Gardens)
位于克龙斯堡地段,卡梅尔·罗阿菲引用了神话中的一句格言“一切都在流淌”,即生命如河流,在变化中经历由生到死的轮回,勾画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景观序列,贯穿整个东部展区。游人从北向南漫步其中,可以看到花园在结构上,由紧凑至松散的渐变,色彩由深向浅的过渡,植物由规则到自然的演替,同时,设计师还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声响效果等来烘托“发展”这一主题,借花园的不断变化来表达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些开放性的园林景观主题鲜明、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除此之外,此届世博会园林景观的设计还融入了资源保护、回归自然的理念。在世博公园(Expo Park)中,设计师营造了一个雨水收集池,使水资源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循环。
波浪公园(Park wave)
设计师们利用原有小丘、低谷错落的不规则地形,设计出一个波浪形的绿带,其寓意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其道路是艰难曲折的,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在世博会整个展览场地中,除开放的园林绿地外,还有一些大尺度的室外开敞空间,如世博湖和世博广场等,它们一方面为举办大型的艺术表演提供了场地,另一方面也为游客提供了会面、交流、对话、休息和放松的良好环境,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世博湖(EXPO Lake)
世博湖是整个世博园中最著名的活动地点,也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其湖面是此届世博会场地中晟开阔之处。在东侧的湖中,若干个正方形小岛浮水而出,厚厚的混凝土板桥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各路贯通的展览场地和游客休息区。小岛上方是此届世博会的又一个创举——慕尼黑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设计的世博屋顶(Expo Roof),共有10组三维起翘的木网格屋顶,每个单元的中央垂直立柱既有支撑作用,又是收集雨水的落水管,屋顶覆盖物是一层半透明的再生塑料薄膜。在世博屋顶下,有许多室内外的用餐空间和娱乐空间。激光水幕表演是每晚必备节目,为此,在世博屋顶下修建了可容纳10000名观众的看台,宽大的水泥台阶和湖边的散步休闲场地也可提供额外的观看席。这种将空间营造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做法,是未来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世博广场(EXPO Plaza)
在世博园中,由汉堡著名的GMP建筑事务所和WES景观设计事务所合作设计的世博广场,以其宏大的尺度和开放的空间,成为重大活动和大型招待会的重要场地。它占地110000m2,风格类似典型的南欧城市广场。广场周围楼宇耸立,东、西两边的悬铃木街道,形成了广场的绿色边界,产生了明显的空间分界感。椭圆形膜项舞台表演区(Stage Canopy)构成了广场的主景,亦是重要的集会场地。广场中还保留了一些孤植的高大古树,四周围台有台阶,成为游客休息、交流、会面的理想场所。所有这些景观元素都强化了广场的多功能性和吸引力,从而保证了世博会后,广场的持续利用。
德国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影响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国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由于世博会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是最具影响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博览活动之一,因此它被誉为经济、文化和科技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作为一种“世博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为人类探索未来提供了线索,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将先进理念与完美技术巧妙结合,回答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最大的命题。它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创举,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庆典,必将永远载入史册。同时,我们学习、研究它成功的经验,对我国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是个有益的启迪。
德国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规划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EXPO 2000 Hannover)的场地规划是在中标者阿纳博尔迪/卡瓦迪尼(Amaboldi/Cavadini,瑞士洛迦诺)、阿尔伯特·施拜尔及其合伙人事务所(Albert Speer& Partner,德国法兰克福)和基纳斯特·沃格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Kienast Vogt Parter,瑞士苏黎世)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1]。他们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建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的指导方针,进行世博会场地总体规划,体现了此届世博会的主题思想。
经济实用的场地规划
世博会场址占地约160hm2,由东西两部分展区组成。西部展区利用原90hm2的汉诺威贸易展览会场地,经过适当的改造,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场址,避免了不必要的征地。在这一区域中有18hm2的场地用于建造部分国家展馆,这些国家展馆在世博会闭幕后即被拆除、搬迁或回收,以节约汉诺威贸易展览会园区有限的备用土地[2]。东部展区为新辟的克龙斯堡(Kronsberg)地段,占地70hm2。这一区域建造的展馆,分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类。因此,在规划中,东部展区在世博会结束后将发展成以居住为主的新市镇,而永久性展馆则发展成新市镇的商业及休闲娱乐中心,如法国馆用于销售体育用品,中国馆改为中国中心。这样就避免了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后出现的“废墟公园”的景象[3],解决了世博园周边地区的后续开发问题,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完美结合的新旧展区
由于原来的贸易展览会场址和许多其他设施之间缺乏一个整体的联系,因此,为了实现对世博会场址的可持续利用,规划小组将新旧场馆统一考虑,采用正交系统的城市规划理念进行规划。将原有90hm2的贸易展览会场地组织成为城市空间上的有机整体,同时通过“联合林荫大道”(United Tree Avenue)和中央灯柱步行天桥(Exponale)将其与新开发的克龙斯堡地段连接在一起。联合林荫大道始于世博会西入口,经中央灯柱步行天桥通往世博广场,形成了东西方向的轴线,成为整个体系的中枢。而其向北、向南拓展的绿色分支道路与之形成了正交系统,使整个场地充满了结构感,使世博会建筑组成几个群体——综合展厅群、主题展馆群和独立展馆群,这些展馆群也同样布置成正交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明了、易懂的框架结构,造成一种城市型的、围合的空间气氛。与此相对应,在展馆群之间填充了一些大型的、线性的绿色空间,调和了各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将展览建筑群和开敞空间进行有序安排的规划,不但使汉诺威展览会的原有地段得到了重新组织,而且也使它们与新辟的克龙斯堡展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和功能组织
汉诺威世博会场地的环境设计非常具有亲和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展区的正交系统规划,沿袭了汉诺威市明晰、现代、不刻意标新立异的城市设计风格,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阿尔伯特·施拜尔领导的规划组创造了一种简单便捷的道路结构和功能分区,从而使展览会的各个地段都能够为观众所识别,便于游客的参观。另外,在各展馆之间穿插了不同主题风格的广场及带状绿地,如世博广场、波浪公园、地球花园、发展花园等等,为人们创造了休憩娱乐的空间,同时也使展馆群之间有一个和谐的过渡。现代化的设施,如四座灯柱步行天桥,为游客进入展区游览提供了方便。另外,展区内还设置了12处游戏平台,专职的儿童看护在此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小客人认识世界。这些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的景观设计,既保证了参观者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又为户外表演、户外活动提供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