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排行榜前十名)

世界记忆工程的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收编的是符合世界意义入选标准的文献遗产,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名录。这份名录由秘书处保管,通过联机方式在因特网上公布。

目前,已分别有43个国家的47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入选两项:传统音乐录音档案(音乐研究院)和清朝内阁秘本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相对于咱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数量庞大的档案文献资料,这个数字是不相称的。

除《世界记忆名录》以外,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这两个名录主要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家名录并非在重要性上次于世界记忆名录,而是保护地区和国家文献遗产的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文献遗产都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是什么意思

世界记忆名录(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设立的一个名录,旨在保护世界上最珍贵的文献、图书、档案、音频、视频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保存。该名录于199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评选出的文化遗产将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的设立旨在推动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它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通过评选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向全世界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评选出的世界记忆名录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高峰,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文化遗产包括但不限于手稿、音乐、艺术、照片、电影、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档案、地图、报纸、书籍、宗教文物、历史文物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世界记忆名录已经评选出了多个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天工开物》、《四库全书》、《蒙古秘史》、《水经注》、《唐高宗实录》、《大英图书馆》、《德国独立宣言》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13项世界记忆名录

我国13项世界记忆名录如下:

1、金元钞:中国最早的纸币之一,由宋朝制造。

2、景德镇陶瓷产业档案(1368年至1949年):记录中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历史和技术发展。

3、北京故宫文献:保存了中国清代宫廷的重要文书和书画作品。

4、《钦定大清会典》:是中国古代官方的法律、历史、文化和宗教典籍。

5、《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制度历史档案资料》:记录中国各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遗产。

6、中华传统医药古籍保护数字化整理与传播:保存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古籍和疗法。

7、宋元木刻活字印刷术:保存了古代木刻活字印刷技术的文献和器具。

8、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档案:保存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资料和重要决策文件。

9、中国现代民间文学集成:保存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典藏作品和文献。

10、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记录了中国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工作。

11、中国古籍保护数字化整理与传播计划: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古籍和文献。

12、中国木构建筑保护数字化整理与传播:保存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13、中国近现代史档案:保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档案和文献资料。

世界记忆名录简介: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简称《世界记忆名录》,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记忆文献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

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计划,来防止集体记忆的丧失,并且呼吁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献,并让它们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哪些中国项目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

至2017年10月,中国共有10个项目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分别是:《传统音乐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中国西藏元代官方档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南京大屠杀档案》。

1.《传统音乐音响档案》,1997年入选。

这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音乐档案”时长7000小时,包括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录音档案。其中包括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等名曲。

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以音响资料形式列入这一目录的项目。

2.《清代内阁秘本档》,1999年入选。是指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十七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满文档案文献”,共24件。

3.云南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2003年入选。

东巴文字被称为“世界上唯一存活的图画象形文字”,因为难读,东巴古籍一直被视为“天书”。据说,目前精通东巴文的老东巴不超过十人。

东巴古籍是用纳西族东巴自制土纸做成,纸质坚韧厚重。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它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和不可再造。

4.《清代金榜》,2005年入选。

包括清朝康熙至光绪年间的200余幅“清朝金榜”,均为清时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这些金榜大的长约150-220厘米,宽80-90厘米;短小的长约100厘米,宽35厘米。

5.《清代样式雷图档》,2007年入选。

“样式雷”是对清代二百多年间,共有七代十人先后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他们设计的建筑有五项(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存于世的样式雷建筑图档有两万多件,国家图书馆珍藏近一万五千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分别有少量收藏。

6.《本草纲目》+ 7.《黄帝内经》,2011年入选。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成就基础上,历时27年编制而成的一部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著,也是中国以及周边国家传统医学的共同鼻祖。

8.《中国西藏元代官方档案》,2013年列入。共22份。其中4份是用八思巴文字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的圣旨。另外18份为当时地方政权所有者对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文书。

9.《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2013年列入。

“侨批”的“批”指信,闽粤方言称书信为“批”。“侨批档案”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或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两省。

“侨批档案”作为中国国际移民的文献遗产,具有时间跨度大、分布地域广、文献构成系统完整、形式风格独特、精美等特点。

10.《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年列入。

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关于大屠杀事件(1937年-1938年);第二部分关于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法庭在战后调查和审判战犯的文件(1945年-1947年);第三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的文件(1952年-1956年)。

《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记忆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目前我国已经有十个项目入选,其中《南京大屠杀档案》于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又称世界文献遗产或世界记忆遗产,是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档案保护项目。

该名录主要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各种介质的珍贵档案、文件等。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申报项目不能超过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