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袁隆平的简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超优千号”是袁隆平院士指导研发的第几期超级杂交稻
“超优千号”是袁隆平院士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
2015年5月,位于海南三亚亚龙湾水稻示范基地查看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平均亩产达941.79公斤。
2016年10月,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水稻基地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超优1000”,实测亩产达到1013.8公斤。
2018年5月22日,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
2019年5月11日,专家对位于三亚的水稻机械化覆膜种植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亩产887.9公斤。
自在三亚试种以来,连续几年其亩产都在不断刷新产量纪录。这一品种有望助力袁隆平最新提出的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的实现。“高产优质品种+绿色轻简栽培技术”,也会是未来水稻高产、高效的有效模式。
袁隆平超级稻实现热带地区亩产超1000公斤
记者5月10日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驻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基地专家处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三亚种植了50亩地进行高产攻关,9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
在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1004.83公斤。据介绍,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超优千号
以上内容参考新华社客户端-袁隆平超级稻实现热带地区亩产超1000公斤
袁隆平超级杂交稻测产,“超优千号”平均亩产达到了多少
在2021年的5月9号上午,袁隆平院士带领的他的团队做的超级杂交水稻实验实验测产成功并传喜讯:“超优千号”平均亩产1004.83公斤。在三亚的水稻示范点处,用收割机收割的杂交水稻已经超过了平均亩产1004.83公斤。比预测的亩产量还要多出了一百余公斤。当天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以及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在现场对杂交水稻的所有示范田进行考察和实验。然后随机选取了三块实验地,对杂交水稻进行收割时测,然后实验测出了每亩产量超过了1004.83公斤,打破了全球的杂交水稻每亩产量的记录。
拓展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的专家。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是江西德安人。袁隆平他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解决了许多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将杂交水稻的每亩产量不断的创新高。虽然他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者了,但是还在孜孜不倦的追梦的道路上。
对袁隆平来说,每天都要去田里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的教学。因为当时的国家对于粮食来说非常的短缺。于是他为了满足国家粮食的需求,从而转为水稻育种研究,作为一个九十多岁的老者,袁隆平老先生还是像当年一样信心满满,初心不改以满腔热血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自己贡献。
袁隆平老先生是我们国家的至宝,他做出的贡献是没有办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我们应该铭记这样的英雄。
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在全国普及了吗
没有普及。
水稻的种植产量高产是需要适宜的条件的,不是一种水稻就能在适应全国各地的气候进行栽培,特别是要高产量,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即使是最好的杂交稻也无法在贫瘠的土地得到高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虽然产量高,但同样是有缺点的,就是口感口味差,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省份,这种大米是很难销售的,农民种水稻不是单单为了产量,而是最好的收益,所以水稻品种的选择上也会有不同。
水稻分常规水稻与杂交稻两种,前者占中国70%,后者占中国30%,可见杂交稻的市场并没有象报道的大。常规水稻有化肥、农药的作用,产量也很大,能达每亩600公斤,农户还能自行留种,米口感好、价也高,有扩大的趋势。而杂交稻只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土地贫瘠的省份种植较好,亩产比常规稻要高20%,但杂交稻的缺点是农户不能留种,每年购买需成本,口感有点差而价格要低几毛。不管号称杂交超级稻亩产有几千斤,到了农户手上也就亩产700、800公斤,有过度宣传。袁隆平生产的是杂交稻种子,并没有象宣传的那样普遍性的超高产,农户们清楚。
袁隆平的贡献在于70年代研究出杂交稻技术,缓解粮荒这是真正的成绩,而不是所谓解决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粮食问题。每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是巨大的。过誉夸大也是一种无知。国家发展常规水稻才是长久之计,杂交水稻只能是个补充。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步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始,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杂交水稻在国外推广面积至今超300万公顷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等单位的支持下,东南亚多国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增产效益十分显著。
至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已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国外推广面积达300多万公顷,其中印度约140万公顷,越南约65万公顷,菲律宾约35万公顷。
二、培训2000多名外国专家
我国杂交水稻是国际组织公认的、现有可行的能大幅度增加水稻单产的技术。经过多年努力,杂交水稻技术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有了很高的声誉,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主要通过提供杂交水稻技术支持与指导,同时与当地科学家进行合作,培育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截至目前,中国政府为50多个国家培训了2000多名杂交水稻专家;在菲律宾、利比里亚等国援建了以杂交水稻种植为内容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还通过“南南合作”项目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等七国派出了7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
三、每年解决千万人吃饭问题
2009年,全球饥饿人口数突破10亿,粮食问题亟待解决。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仅200公斤左右。中国成功育成杂交水稻,并进行推广和应用,为一些国家实现粮食自给创造了条件。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如果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到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一半,那么世界上的总水稻产量可以增加1.5亿吨,每年可以多养活4亿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
综上所述,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种过哪些水稻
杂交水稻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提到杂交水稻,我们就会想到“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袁隆平自己经历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不育植株,从而为解除人们的饥饿问题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9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后,袁隆平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由他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他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朝着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 4亩地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中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由于袁隆平对中国杂交水稻的巨大贡献,1981年6月6日,袁隆平等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关于袁隆平超级杂交稻和关于袁隆平的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